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邵武市科学技术协会 > 法规公文 > 论孩子在起跑线上的“赢”与“输”

法规公文

论孩子在起跑线上的“赢”与“输”

2012-12-26

----剖析社会上流行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象

    曾几何时,某营养品的广告词“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一夜之间便如一声春雷惊醒了亿万忽略孩子早期教育的家长。于是许多培训机构瞄准了商机,掀起了“起跑线”上论“输赢”的热潮;于是许多家长为了“赢”得孩子的前程,四处为孩子择名校、选家教、补技能,使得学生在“减负”的教育背景下,反而“增负”了;于是也引发了时下媒体、网络纷纷出现热评孩子该不该输在起跑线上的现象。

    其实,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不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勿庸置疑的,包括不让孩子心理健康、行为习惯、交往能力等输在起跑线上也是明智之举。然而,现在社会上部分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途径给孩子大量灌输与其年龄不相适应的知识,让孩子参加不感兴趣的各种技能班,一厢情愿,拔苗助长,增加了孩子的学习压力和负担,却是很值得反思的。笔者认为,孩子在起跑线上,有些是可以而且是必须“赢”的,有些是可以不“赢”甚至是可以“输”的。

    一、孩子在起跑线上必须“赢”的内容有哪些 

    西方教育的主流认为:儿童作为上帝赐予人类的礼物,是一个特定的生长阶段,有独立于成人世界的独特功能和使命。儿童不是小大人,也不应是家长为实现自己的功利目标的工具。游戏是儿童的天职。因而,西方国家往往以法律的方式严禁在幼儿园进行知识教育。同样,我国幼儿教育纲要也明确提出,幼儿教育是通过活动和游戏,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品质和能力。因此,儿童的身体健康、心智发展和行为习惯远比知识灌输更为重要。这些东西一旦输了,可能就一辈子都难以挽回。

    1、起跑线上孩子的身体素质必须“赢”。

    “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健康的身体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最基础的保障和平台,身体素质是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的载体。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和最大幸福。如果把培养一个人比作是雕塑一件艺术品,那么拥有健康的身体便是成品的基本材质,材料质地的好坏是奠定成为精品还是次品、废品甚至是危险品的关键。有人用产品等级来比喻人与人的差别:身体好、学习好是精品、是少数;身体一般、学习一般是成品、是多数;身体一般、学习不好是次品,而身体差、学习再好也是废品。因而要想让孩子幸福并拥有人生的第一笔财富,作为真正关心孩子的家长就要懂得如何让孩子在合理的营养搭配、适当的体育锻炼、充足的睡眠保障等方面“赢”在生长发育这条“起跑线”上,坚决抵制孩子爱吃的西式糕点等“垃圾食品”,让你的孩子真正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之“本”,为今后的成长、成才打下殷实的基础。

    2、起跑线上孩子的心理素质必须“赢”。

    据有关机构调查显示: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因为“独”,很少与外人交流,加上倍受家长呵护甚至溺爱,因而在心理承受和待人品质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研究人员发现:一个人在幼儿期时的心理状态平衡与否将直接影响将来生存和发展的一生。所以,为了让孩子真正能够“赢”得人生最终的胜利,作为学校和家长就应该从幼儿时期开始重视孩子心理素质、快乐能力的培养,少对学生进行超前、超量的知识、技能的填充,让孩子从小就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积极进取的心态,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做一个有爱心、能宽容、讲诚信、善交往、不自卑的人,真正做到让孩子赢在“心理素质”的起跑线上。

    3、起跑线上孩子的行为习惯必须“赢”。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习惯,习惯伴随人的一生,有可能也影响人的一生。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也深刻地揭示了良好习惯对于人一生的重大影响。而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注重这一时期各种习惯的培养,是为他将来走向成功的重要一步。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在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幼儿阶段要特别重视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在小学阶段要尽可能多地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们的言语和行为做到适时督促、尽量引导、时常沟通,不断培养孩子们的文明习惯,使他们成为一个有涵养、有品味的人,千万不能一味地放纵和娇惯他们甚至是不管不问。

    二、孩子在起跑线上可以“输”的内容有哪些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之所以获得很多家长的认可,关键是“输”字起了重要的心理作用,它抓住了家长望子成龙心理的局限,使得家长错把人生这场漫长的“马拉松”当成了百米短跑;错把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反季节教育”当成了“赢”的筹码;错把超前、超量的知识灌输和技能学习当作是赢在起跑线上的全部。其实,人生不是百米短跑,人生时时处处都是起跑线,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导致最终落败。小时候成绩学习不拔尖,最终大器晚成的人比比皆是。所以,家长要正确认识到对孩子知识与技能的超前、超量灌输是可以“输”在起跑线上的。

    1、灌输超前、超量的知识与技能是“反转季节”的教育。

    正如当下经常有人抱怨使用现代科技缩短了动植物的生长期,致使瓜果不香、鱼肉无味一样,现在社会上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同样采用的是“反季节”教育手段,家长们为望子成龙的梦魇所驱赶、以牺牲孩子的睡眠和玩乐为代价,逼迫孩子不得不从事各种高强度的学习和毫无兴趣的技能培训。使得孩子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失去了一个想做、敢做、能做的健康快乐的成长天地。正如马戏团里的小熊和山羊,他们本应在草地上无忧无虑地嬉戏玩耍,却被迫战战兢兢地钻铁圈、走钢丝!应该说,这是对孩子教育的无知,更是对孩子个性的扼杀,是真正的摧残孩子,断送孩子。 

    2、灌输超前、超量的知识与技能是“商业陷阱”的诱惑。

    2011年2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称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他认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时候是培训机构的一种宣传语,不值得进行大肆的宣传和推广。然而,在此之前某些培训机构和各种辅导班却早已精明地发现,原来家长们都只认为学习成绩好和才艺项目多就是孩子全面发展最好的表现,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作为招生的理由存在着巨大的商机,只要断章取义地稍加宣传,就一定能带来滚滚的财源。于是他们抛起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宣传高潮,深深地打动了家长那颗急切的心。于是很多家长掉进了这个“商业陷阱”,自觉不自觉地助推了对“起跑线上不能输”的片面理解。

    3、灌输超前、超量的知识与技能是“弥补自我”的虚伪。

    时下,部分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往往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自己当年未完成的理想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继承自己的意志,去完成自己的理想。自己没上过大学,要求孩子必须上大学,自己当年没学过乐器,孩子必须成为吹拉弹唱的能手。于是家长在孩子的成绩上期望过高,在孩子的技艺上要求过全,在未征得孩子同意和忽略孩子兴趣的情况下,“私自”为孩子报了辅导班和兴趣班,这种“己所欲,非施于人”的做法,其实是对孩子的不尊重,更是家长为了“弥补当年”的一种虚伪。所以,这种虚伪输在起跑线上应当是一种好事。

    三、理性分析孩子在起跑线上的个体差异。

    中国早教第一人夏弘禹博士曾经倡导:正确的早教不是拔苗助长,不是掩盖差异,而是让每个孩子都有获得充分发展的权利。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同,每个孩子在智力、禀赋、性格、心理等各个方面都会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家长应当理性地接受这种差异,进行自我比较,不断地鼓励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过自己应有的生活,而不是一味地忽视自己孩子的长处,拿别人孩子的长处和自己孩子的短处比较;应当经常和老师进行沟通,平时细心地观察和引导,进而全面地分析出自己孩子的智力结构、兴趣爱好、性格偏向,在充分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础上,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下,让孩子多参加一些才艺培训是可以的,但不要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更不要定位在成才成名上,应以丰富业余生活、陶治情操为重点,真正做到使孩子发挥出自己特长,逐渐改善先天不足,协调健康地成长。当然,在培训过程中,如发现孩子确有某项天赋,可加以重点培养,走专业成才之路也是应当肯定、鼓励的。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辩证地理解“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全面地认清起跑线上的必须“赢”和可以“输”,真正做到给孩子的童年该给的东西——让他们玩该玩的,学该学的,让孩子从起跑线上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积极的心态、良好的习惯,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自信、勇敢地站稳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为今后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要评论(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